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首页
GB/T国家标准
JIS标准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行业标准
企业标准
推荐工具
Office教程
图集图纸
地方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行业资料
机械资料
技术文章
技术文章2
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图书
>
水利工程
资料名称: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 丁永建,杨建平等 著 2019年版
文件类型:
PDF文档
文件大小:
50.76 MB
资料归类:
水利工程
整理时间:
2022-08-21
软件简介: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
作者:丁永建,杨建平等 著
出版时间:2019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系统阐述了冰冻圈脆弱性与适应的概念、理论方法、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冰冻圈灾害风险分析等冰冻圈在社会经济领域的科学研究内容,也是冰冻圈科学有关应用研究的新成果。同时,《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研究内容也是国际上未有的创新领域。《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主要以中国冰冻圈变化的影响、脆弱性、风险和适应为对象, 针对不同冰冻圈要素影响的关键对象,以研究案例形式较翔实地分析了冰冻圈变化对水资源、生态等产生的影响及其脆弱程度和冰湖溃决、雪灾等带来的灾害风险。
目录
目录
总序一
总序二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脆弱性与适应的概念与特征 1
1.1.1 脆弱性与适应的概念 1
1.1.2 脆弱性与适应概念内涵的扩展 2
1.1.3 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的基本要素 5
1.1.4 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的影响因素 6
1.2 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概念 9
1.2.1 冰冻圈的脆弱性概念 9
1.2.2 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概念 11
1.2.3 冰冻圈变化的暴露度、敏感性与适应能力概念 13
1.3 小结 14
第2章 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理论与方法 16
2.1 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内容 16
2.1.1 研究范畴 16
2.1.2 研究内容与关键科学问题 17
2.2 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方法 21
2.2.1 构建脆弱性与适应研究指标体系框架的思路 21
2.2.2 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23
2.2.3 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评价方法 29
2.2.4 冰冻圈社会调查方法 31
2.3 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布局 34
2.3.1 中国冰冻圈分区 34
2.3.2 研究布局 37
2.4 小结 37
第3章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影响 38
3.1 冰冻圈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 38
3.2 冰冻圈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42
3.2.1 东亚季风 43
3.2.2 积雪与气候变化 44
3.2.3 北极海冰与大气环流 44
3.3 冰冻圈变化对水文与水循环的影响 45
3.3.1 冰冻圈与大尺度水循环 45
3.3.2 冰冻圈与陆地水文 51
3.4 冰冻圈变化对生态的影响 60
3.4.1 植被对冻土的影响 60
3.4.2 冻土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61
3.5 冰冻圈变化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65
3.6 冰冻圈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66
第4章 中国冰冻圈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70
4.1 数据与评价方法 70
4.1.1 冰川与冻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70
4.1.2 数据及其处理方法 71
4.1.3 脆弱性评价模型 74
4.1.4 脆弱性分级方法 75
4.2 冰川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76
4.2.1 冰川脆弱性指数模型构建 76
4.2.2 脆弱性分级 77
4.2.3 冰川脆弱性的空间分布 77
4.2.4 冰川脆弱性情景预估 79
4.2.5 冰川脆弱性趋势变化 82
4.2.6 问题讨论 82
4.3 冻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84
4.3.1 研究区简介 84
4.3.2 冻土脆弱性指数模型构建 84
4.3.3 脆弱性分级 86
4.3.4 冻土脆弱性空间分布 87
4.3.5 影响冻土脆弱性的因素 87
4.4 中国冰冻圈脆弱性的综合评价 89
4.4.1 中国冰冻圈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90
4.4.2 中国冰冻圈脆弱性的关键驱动因素 92
4.4.3 中国冰冻圈的脆弱性分区 93
4.5 小结 94
第5章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措施评估典型案例 95
5.1 河西内陆河流域 95
5.1.1 河西内陆河流域简介 95
5.1.2 冰川变化对河西三大河流域绿洲社会经济的影响 98
5.1.3 绿洲社会-生态系统对冰川变化的脆弱性 105
5.1.4 绿洲社会-生态系统冰川变化适应措施评估 118
5.2 新疆典型内陆河流域 123
5.2.1 乌鲁木齐河与阿克苏河流域简介 123
5.2.2 水资源对冰川变化的脆弱性 125
5.2.3 水资源系统冰川变化适应措施评估 135
5.3 长江黄河源区 143
5.3.1 长江黄河源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143
5.3.2 长江黄河源区的战略地位 144
5.3.3 基于冰冻圈变化的生态系统脆弱性现状评价 145
5.3.4 基于冰冻圈变化的生态系统脆弱性预估 149
5.4 横断山地区 155
5.4.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155
5.4.2 横断山地区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 156
5.4.3 玉龙雪山地区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 164
5.4.4 玉龙雪山地区冰冻圈变化的适应能力 172
5.5 喜马拉雅山地区 178
5.5.1 喜马拉雅山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178
5.5.2 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评价方法 179
5.5.3 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冻圈变化的暴露度、敏感性与适应能力 182
5.5.4 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 188
5.6 小结 191
第6章 中国冰冻圈的灾害风险 192
6.1 冰冻圈灾害的类型与特征 192
6.1.1 冰冻圈灾害的内涵与类型 192
6.1.2 冰冻圈灾害的特点 192
6.2 冰冻圈灾害的影响 193
6.3 冰冻圈灾害风险分析——以青藏高原三江源牧区雪灾为例 194
6.3.1 研究区概况 194
6.3.2 研究方法 195
6.3.3 历史雪灾时空变化特征 198
6.3.4 雪灾综合风险评估 201
6.4 小结 202
第7章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 203
7.1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综合评估 203
7.1.1 脆弱性 203
7.1.2 暴露度 204
7.1.3 敏感性 204
7.1.4 适应能力 205
7.1.5 综合分析 205
7.2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评价与预估 206
7.2.1 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评价方法 206
7.2.2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暴露度、敏感性与适应能力评价结果 209
7.2.3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评价结果 210
7.3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分区 211
7.4 冰冻圈变化的适应战略与对策措施 215
7.4.1 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战略 215
7.4.2 中国应对冰冻圈变化的对策措施 218
7.5 小结 224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225
8.1 结论 225
8.1.1 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理论框架体系 225
8.1.2 自然层面解读冰冻圈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225
8.1.3 案例层面解读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灾害风险 226
8.1.4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 227
8.2 展望 228
8.2.1 进一步完善冰冻圈变化的影响/风险、脆弱性与适应理论体系 228
8.2.2 构建冰冻圈与社会经济耦合模型,量化冰冻圈变化的影响/风险与脆弱性程度 229
8.2.3 加强冰冻圈变化风险研究 229
参考文献 230
下载地址:
[
百度网盘下载
]
发表评论
共有
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下载
黄河水利史研究 姚汉源著 2003年版
浠水文化 1978 浠水县文化馆编
水利电力部标准汇编 热力工程 1 设计 水利电力部编 1991年版
宁夏水利工程格宾与塑料土工格栅应用技术导则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编 2018年版
太湖贡湖湾水源地蓝藻水华污染研究 唐承佳 著 2020年版
太湖流域重大治污工程水生态影响监测与评估 吴时强等著 2019年版
太湖流域春申君治水传说研究 (日)中村贵 著 2020年版
太湖志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太湖志》编纂委员会编 2018年版
天水市水利志 (远古-2010年) 天水市水利市编纂委员会编 2015年版
在水一方 话说水生态文明 福建省水利厅,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 2018年版
最后更新
基于蒸散的水资源管理规划理论与应用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 (第二版) 第3卷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 (第二版) 第2卷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 (第二版) 第1卷
水工设计手册 第八卷 灌区建筑物
水工设计手册 第七卷 水电站建筑物
水工设计手册 第六卷 泄水与过坝建筑物
水工设计手册 第五卷 混凝土坝
水工设计手册 第四卷 土石坝
水工设计手册 第三卷 结构计算
热门点击
水力学 上 第5版
堤防工程设计计算简明手册
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 建设征地移民补偿
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2010年版)
水文学原理 [芮孝芳 著]
水文学 第五版
水泵与泵站(袁俊森,万亮婷 主编)
水利工程施工(第6版) [ 袁光裕 胡志根 主编]
水轮机设计手册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第四版)
站内搜索:
新闻
下载
图库
FLASH
电影
商品
文章
分类信息
高级搜索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Powered by
360datas
©
360datas.
京ICP备060366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