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力学概论作者:黄福明 编著出版时间:2013年版内容简介 《断层力学概论》由断层概述、力学基础、断层的摩擦滑动、断层的应力状态、断层的力学模型、断层的三维弹性静位错模型、断层的非稳态滑动、断层的相互作用、断层运动的科学观察、断层运动与地震预报等14章构成。目录第1章 断层概述1.1 断层、断层要素与断层带1.2 断层的分类1.2.1 断层的几何分类1.2.2 断层的成因分类1.3 活动断层1.3.1 活动断层的定义1.3.2 活动断层的标志1.3.3 中国活动断层的分布1.3.4 一些世界著名的活动断层1.4 转换断层1.5 地震断层第2章 力学基础2.1 均匀介质中的应力与应变2.1.1 内力与应力2.1.2 单向压缩情况下斜截面上的应力2.1.3 双向压缩情况下斜截面上的应力2.1.4 地壳应力的几个基本概念2.1.5 变形与应变2.2 弹性力学基础2.2.1 三维弹性体的应力分析2.2.2 三维弹性体的应变分析2.2.3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2.3 断裂力学基础2.3.1 裂纹的三种基本类型2.3.2 裂纹顶端应力分布的特征2.3.3 裂纹系统的能量分析2.3.4 裂纹的扩展过程与断裂2.3.5 复合型裂纹的脆性断裂判据2.3.6 弹塑性断裂力学简介2.3.7 断层力学研究中应用断裂力学需注意的问题2.4 岩石力学基础2.4.1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2.4.2 岩石的脆性破裂2.4.3 岩石的力学模型2.4.4 对应原理第3章 断层的摩擦滑动3.1 摩擦力3.1.1 外摩擦力与内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3.1.2 初始摩擦力、最大摩擦力与残余摩擦力3.2 摩擦定律概述3.2.1 Amontons定律3.2.2 Jaeger定律3.2.3 Byerlee定律3.3 断层面的接触类型3.3.1 尖点接触3.3.2 平面接触3.3.3 齿合接触3.4 岩石断面的摩擦滑动3.4.1 稳滑与粘滑3.4.2 影响稳滑与粘滑的因素3.4.3 粘滑前的重要特点——前兆性滑动3.4.4 稳滑与粘滑产生的物理机制第4章 断层的应力状态4.1 断层形成时的应力状态4.1.1 一般断层4.1.2 次生断层4.1.3 地震断层与构造应力状态4.2 断层上的应力4.2.1 活断层上的应力4.2.2 老断层上的应力4.3 断层附近的应力4.3.1 断层附近的应力集中4.3.2 断层附近的应力积累4.4 剪切生热与断层的应力状态第5章 断层的力学模型5.1 断层的弹簧-滑块模型5.2 断层的障碍体(Barrier)模型5.2.1 障碍体模型的主要内容5.2.2 障碍体模型的数值试验依据5.2.3 障碍体模型的野外证据5.2.4 障碍体的分类及其作用5.2.5 地震断层障碍体参数的估计方法5.2.6 断层障碍体模型的应用5.3 断层的凹凸体(Asperity)模型5.3.1 凹凸体模型的主要内容5.3.2 凹凸体模型的应用5.4 断层的多重凹凸体模型5.4.1 多重凹凸体模型的主要内容5.4.2 多重凹凸体模型的野外观测依据5.4.3 多重凹凸体模型的一些应用第6章 断层的运动学模型6.1 位错理论的提出与发展6.2 弹性静位错理论的基本概念6.2.1 位错、位错线与位错面6.2.2 两种类型的位错6.2.3 刃型位错与螺型位错6.3 断层的三维弹性静位错模型6.3.1 Volterra位错产生的位移场与应力场6.3.2 断层的弹性静位错模型6.4 断层的弹性动态位错模型6.4.1 Heaviside模型6.4.2 Haskell模型6.4.3 Brune模型6.5 断层的粘弹性位错模型6.5.1 粘弹性位错模型的建立6.5.2 粘弹性位错模型的应用6.6 断层位错模型的局限性第7章 断层的动力学模型7.1 无摩擦的二维裂纹破裂模型7.1.1 Knopoff模型7.1.2 Starr模型7.1.3 无摩擦二维裂纹模型的应用7.1.4 无摩擦二维裂纹模型的局限性及其初步改进7.2 二维剪切裂隙自发(spontaneous)破裂传播模型7.2.1 Kostrov的法平面(antiplane)剪切裂隙自发传播模型7.2.2 法平面剪切裂纹自发传播的一般理论7.2.3 法平面剪切裂纹自发传播的时间过程7.3 三维介质中摩擦断层复杂破裂传播数值模拟7.3.1 平面摩擦断层破裂传播模型7.3.2 平面断层上圆形凹凸体破裂传播数值模拟7.4 三维倾斜断层运动不对称性的动力学模拟7.4.1 物理模型和分析途径7.4.2 数值模拟方法和结果7.5 断层动力学模拟地震强度分布统计特征7.5.1 滑块和弹簧系统的动力学模型7.5.2 滑块和弹簧系统的地震强度分布统计特征模拟第8章 断层运动产生的应力波8.1 波动方程8.2 地震波8.2.1 体波8.2.2 面波8.3 地震前的长周期形变波8.3.1 一些初步的观测研究8.3.2 长周期形变波的基本特征8.3.3 长周期形变波产生的物理机制8.4 慢地震8.4.1 慢地震的主要特征8.4.2 慢地震与正常地震的关系8.4.3 中国一些慢地震的例子8.4.4 慢地震产生的物理机制第9章 断层运动产生的位移、形变与应力场9.1 位移场9.1.1 直立断层错动产生的弹性位移场9.1.2 倾斜断层错动产生的弹性位移场9.1.3 断层错动产生的粘弹性位移场9.2 应变场与倾斜场9.2.1 直立断层错动产生的弹性应变场与倾斜场9.2.2 倾斜断层错动产生的弹性应变场与倾斜场9.2.3 粘弹性介质中的应变场与倾斜场9.3 应力场9.3.1 弹性介质中的应力场9.3.2 粘弹性介质中的应力场第10章 断层蠕变滑动10.1 断层蠕变现象10.1.1 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的蠕变现象10.1.2 土耳其北安纳托利亚断层的蠕变现象10.1.3 中国一些断层的蠕变现象10.2 断层蠕变类型10.2.1 稳态蠕变10.2.2 间歇性蠕变10.2.3 地震前兆性蠕变10.2.4 地震后断层蠕变10.3 断层蠕变的传播方式10.4 断层蠕变事件的经验定律10.5 影响断层蠕变的因素与断层蠕变随深度的变化10.6 断层蠕变的物理机制第11章 断层的非稳态滑动第12章 断层的相互作用第13章 断层运动的科学观察第14章 断层运动与地震预报参考文献编后记 上一篇: 成都平原第四纪断裂及其活动性 [付小方 著] 2013年版 下一篇: 新型金刚石钻头研究 [杨展,段隆臣,章文姣 等著 ] 2012年版